没有永远的平台,只有永远的流量。
在
传统电商流量见顶的当下,依靠社交裂变收割新流量的社交电商,就成了一匹极速奔跑的黑马。
虽然社交电商展现出的巨大的流量吸引力一度被捧成了时代的风口,但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引发的传销疑云也让不少消费者避之不及。
但现在,随着阿里、京东等巨头玩家的入局,传销阴影笼罩下的社交电商,口碑似乎已经开始扭转。

就像去年被开出了一张合计7456.58万元,被称为国内社交电商最大一笔罚单的花生日记,在前不久,据i黑马报道,有关监管部门撤销了对其的处罚决定,并已经从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中被移除。
不仅如此,在野蛮生长时期被贴上了假货泛滥、涉嫌传销等负面恶性标签的拼多多、云集等平台,如今,不少消费者已经渐渐“自我打脸”验证了“真香定律”。而在这些早入局的大玩家之外,京东、阿里等巨头各自推出的芬香、淘小铺,粉象生活、蜜源也成了不少用户的“赚钱”秘籍。
社交电商平台集体萎缩的消息,恐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不只是达令出现裁员的情况,据悉,2020年,仅广州和义乌两地,就有500多个社交电商平台倒闭。更早之前,另一家社交电商贝贝也裁员500多人。
就算是早已杀出重围成功美股上市的社交电商另一大代表云集也在经历萎缩后的重生。
据云集2020年Q2财报,GMV为78亿,去年同期则是82亿,减少约5%;其中,对商家开放的商城业务为49亿,去年同期为22亿,翻倍增长,但同时自营业务则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减少52%。
不仅GMV减少,而且收入也明显减少。第二季度营收14.8亿,同比下降51%。
云集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虽然营收大幅减少,整体GMV仅略有减少,亏损也大幅减少,从去年同期的8450万降至1750万。此外,云集仍在经历持续的变革,逐渐脱离社会电子商务的元素。
但有趣的是,据公开是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社交电商规模仍将以63%的速度增长,今年将超过2万亿规模。另外,社交电商平台,流量靠经销商,业内俗称小B。小B组来去很快。虽然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核心经销商,但长尾经销商往往是跟着补贴走,没有忠诚度。一旦平台补贴下降,就会去其他平台。

再比如今年阿里和京东都加大了对社交平台的投入,很多经销商加入到阿里淘店和京东芬香。滴滴、美团、拼多多进社区团购后,让更多的经销商变成了团长。
这种经营理念是品牌零售式全新打法。有很多深层次的渠道,自己的平台只是自己的私域流量中心,从而建立起整体的网络营销能力,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和社交电商平台大不相同,社交电商平台总是研究裂变用户运营。总是研究设计裂变的公司,也就是想走捷径的公司,总是想用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多的用户。问题是大家都想走捷径。他们走的多了,就成了大路,就不是捷径了。
如今,社交电商塌陷,私域流量却在井喷,也是因为私域流量更注重产品和服务,没有侧重裂变,而是注重沉淀。